
青浦曲水园位于公园路612号。在青浦城厢内的东北端,原是城隍庙的附属园林。园中弯弯曲水连接着莲池荷塘,岸边的汀堤渚矶变幻多姿,堂堂近水,亭亭靠池,山架二池水,游园必绕池。西园以建筑为主,楼堂华美,庭院幽静;中园以山水见长,山峰耸立,池水清澈;东园以野趣闻名,土地平广,花木繁茂;书艺苑以古雅获誉,石鼓立地,碑刻满廊。
曲水园拥有除了佘山以外上海最大的古树群。
扫二维码可阅读更多文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曲水园距今已有270多年历史,与上海市内的豫园、南翔古漪园、嘉定秋霞圃、松江醉白池齐名,为上海市五大古典园林之一。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析华亭县修竹、华亭;上海县新江、北亭、海隅共五乡等置青浦县,设县治于青龙镇,仅十一年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撤销。万历元年(1573)复置县,移县治于唐行镇(即今青浦镇),隶属松江府。
康熙二年(1663)编撰的《松江府志》上,万历二年(1543)建的青浦县城,周围五条河道在此交汇(大盈浦、赵屯浦、柘泽塘、曹港、横泖),延伸至城内河流纵横。
图片
用2022年天地图表示原青浦城内外的河流关系,
图片
图片
青浦县城内,万历年间即建有城隍庙,祀城隍爷沈恩。青浦城隍庙是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片
清光绪三年(1877)编撰的《青浦县志》上关于“城隍庙”的介绍。
图片
图片
沈恩(1472-1533)字仁甫,松江府上海县人(后划属为青浦地),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明弘治九年(1496)中进士,官至刑部主事、云南按察使、四川布政使。殁后(1533)百年崇祯六年(1633)授显灵伯,后又追赠福佑显灵伯,后人称他恩老爷、显灵公,诰封松江府青浦县城隍正堂,历明清两代不变。
2009年10月拍摄的青浦城隍沈恩
图片
图片
沈恩书法(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编撰的《松江府志》“青浦县城图”上的城隍庙在城内东北角,旁边的小河道称为殷家兜。
图片
曲水园的历史比较清晰,它初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旧时城隍庙向有“庙捐”,用以维持修庙,园的修复经费来自“一文愿”(注:向居民每人征募1文钱,或于地丁项下加纳制钱1文,称一文愿,亦名万人愿),故有“一文园”之称。
图片
于是清乾隆十年(1745)起,在城隍庙东侧先后建有觉堂、得月轩、歌熏楼、迎晖阁等建筑,供香客小坐休憩。
乾隆三十二年(1767),又在小溪流(殷家兜)两侧建旱舫、夕阳红半楼、凝和堂等。
一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拓地池筑堤累石,增建楼台,在得月轩东面浚池垒山,架水为梁,植以红莲,亘以长堤。一石一水,一亭一阁,尽皆成趣,前后历四十年(1745—1784),建成二十四景,三十余庙的园林,取名靈园(灵园)。
根据记载:当时全园有凝和堂、白云坞、清簌山房、有觉堂、得月轩、夕阳红半楼、舟居非水、喜雨桥、清虚静泰、冰壶、花神祠、环碧楼、米拜亭、玉宇亭、虬龙洞、濯锦肌、二桥、坡仙亭、小濠梁、恍对飞来、天光云影、天光云影、迎曦亭、迎仙阁等二十四景。
民国二十三年(1934)编撰的《青浦县续志》上补录的清人金熙(二溪)的《靈園二十四咏》
图片
图片
嘉庆三年(1798)江苏学使刘云房莅青浦,应知县杨东屏之邀,在园中吟诗宴饮,见园内池水迂回,取王羲之兰亭会饮“曲水流殇”之意,易名曲水园。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占领青浦时,清军与华尔之洋枪队联合攻城,园毁于炮火。
清光绪三年(1877)编撰的《青浦县志》“青浦县治图”上县城东北角的城隍庙和靈园;关于靈园的介绍。时城隍庙和灵园已毁,只存遗址。
图片
图片
光绪十年至宣统二年间(1884—1910)庙、园相继修复,并增设了放生池、花神堂等景。
宣统三年(1911)曲水园与城隍庙分开,改由县公款公产管理处管辖,乃名为公园。
民国十六年(1927)邑绅张景周捐款修假山,并建三层高台,称为景周亭(即后来的九峰一览亭),又易名中山公园。
民国二十三年(1934)编撰的《青浦县续志》上的青浦县治图,
图片
民国二十三年(1934)编撰的《青浦县续志》上关于靈园(曲水园)光绪年间重修的经过:“光绪十年(1884)先由旱船、夕阳红半楼经始,御书楼则十三年(1887)建,有觉堂、得月轩则十五年(1889)建,至是园西之工役毕。十六年(1890)乃复从事于园东:筑围墙135丈,建灵园正门;十八年(1892)辟园东地,鑿放生池、筑坡仙阁、玉字亭、涌翠亭;二十年(1894)于园门内添建平屋三楹,又建恍对飞来平厅(俗称荷花厅);二十三年(1897)建凝和堂;二十四年(1898)建花神祠;宣统二年(1910)复建镜心庐于园之北隅。于是林泉胜概都复旧观,春秋佳日士女云集,邑中游览之地,以斯为最。”
图片
附熊祖诒文《重修城隍庙曲水园并鑿放生池记》
图片
图片
抗战初公园部分景点被日机炸毁。
解放后,不断修葺扩建,构成一组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
1976年青浦中山公园书签上的照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980年,恢复曲水园旧名。1983—1986年,对全园重新修整,新叠假山两处,在空旷处,断以粉墙,通以游廊,蜿蜒起伏,精致含蓄。
八十年代的曲水园
图片
图片
钱家祯《曲水园重修记》等
图片
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青浦镇图上的曲水园,
图片
2007年1月版青浦便民地图、2018年1月版青浦区地图上的曲水园
图片
图片
2022年天地图上的曲水园,现地址公园路612号。
图片
曲水园虽然仅30亩余,但它是古树名木数量仅次于佘山(百余株)的上海第二多的古树群,其中桂花20余株、桧柏4株、罗汉松3株、青枫3株、银杏2株、榉树2株、白皮松2株、榉树2株、朴树2株、女贞2株、瓜子黄杨2株、紫薇1株、紫藤1株、枸骨1株和厚壳树1株,共15种。经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确认的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55株,其中200年以上九株,最大的已近300年(两株银杏树据说乾隆十年建园前已有)。
这是其中九种古树的介绍。
图片
图片
图片
2002年确认的80-100年的古树后续资源近20株,到现在实际已满百年。其中有盘槐、白玉兰、香樟、枳椇、柘树、石楠等6种新的树种,确认后,将使曲水园拥有古树达到21种70余株。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1年又确认80-100年古树后续资源多株。如龙柏等。
根据分析,200年以上古树应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建成靈园前栽植的,100年以上应为清光绪年间栽植的,80-100年古树后续资源应为民国初栽植的。而2021年确认的80-100年已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栽植的。
曲水园起因于寺庙,所以在建筑布局上较为规则,坐北朝南。全园景物以凝和堂为中心,有觉堂、花神堂左右并峙,横向一轴三堂,是园林中少见的。三堂垣墙相隔,曲径相连,景色诱人。纵向也以凝和堂为轴,前堂后房(前:凝和堂,后:清籁山房),中以一山架二池为体(山:大假山小飞来峰,二池:荷花池、睡莲池)。
曲水园平面图(后二张放大,桔黄圆为200年以上古树,黄圆为百年以上古树,黄圈为80-100年古树后续资源,但不完整)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人曾於2009年10月19日到青浦时,曾进曲水园游览,并在某网站上发文。八年后2017年底17号线开通后2018年1月14日又来此,只是走马观花。两次来对古树情况基本没有印象,只知道百年桂花比较多,还有古白皮松、古银杏树等。
前几天的6月2日是第三次来,距上次也已隔5年有余,主要目的是为观察这些古树的状态。原来,曲水园的古树名木保护牌标志是用石料自制的,不太明显,故前二次大都没有注意到,这次认真找,拍摄到了50余株(仍不全)。而80-100年的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牌却已使用上海市制作的统一规范标志了。
曲水园大门,2014年4月4日曲水园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片
大门外的东西长廊是八十年代后新建的,因城厢内填没了所有老河道,长廊前东西向的河道是为通向护城河而开挖的。
图片
图片
而这条向北的河沟即是由古殷家兜演变而来的。
图片
大门内就是仪门 砖雕门楼:古邑灵碛 门内砖雕:一文园址
图片
图片
仪门内,是凝和堂前的小院。两侧墙边栽有桂花12株,都已百年。古树名木保护牌1299—1409号 1661号。
注:曲水园的古树名木保护牌没有采用上海市统一制作的,专门用山石(或水泥块)刻字,并不醒目,且同类在一起的多株只用一块石头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00年罗汉松1株,另有80年罗汉松1株,80年盘槐2株
图片
图片
图片
凝和堂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为全园主建筑,宏丽轩敞。毁于咸丰年间。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修。
堂中匾额原为李鸿章所书,现在的“凝和堂”三字为方传鑫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凝和堂面北的摆设。
图片
图片
堂后为大荷花池,池边的米拜石。
图片
图片
图片
凝和堂西侧是一条小溪:古地图上殷家兜。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南过河即舟居非水旱舫
图片
图片
舟居非水舫,船头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舟居非水”中舱、舱尾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边隔水有座小假山,
图片
图片
图片
山边栽有百年桂花一株,古树名木保护牌1310号、还有80年瓜子黄杨一株。
图片
图片
图片
假山上是夕阳红半楼
楹联 何嗟朝露闪一刻 但赏夕阳红半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舟居非水和假山后,是有觉堂
有觉堂建于乾隆十年(1745)毁于咸丰年间,光绪十三年(1887)重建,俗称四面厅。
图片
图片
有觉堂无梁,故又称无梁殿,是上海仅存的两座无梁殿之一,具有较高的江南园林建筑艺术价值,别具一格。
图片
图片
有觉堂前的假山下,有百年桂花一株,古树名木保护牌1311号,
有觉堂东侧也有百年桂花一株,古树名木保护牌1410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有觉堂后为御书楼,
图片
图片
御书楼是面阔三间的二层小楼,是原青浦县存放圣旨的地方。
现在的摆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东间上楼,楼上三间的摆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御书楼的西、北,都是青浦城隍庙范围(解放后曾作为青浦博物馆使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御书楼出来,再向北是得月轩,原是青浦美术馆展览画廊。目前因有安全隐患临时封闭,准备整修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凝和堂东侧厅院出门东隔壁,即花神堂的院落。
灵园毁于咸丰的炮火后,光绪十年至宣统二年间(1884—1910),庙、园相继修复,并增设了花神堂、放生池等景。
花神堂前有小院,东、南、西筑粉墙,只能从北墙两侧和堂后进出。院内载植女贞、金桂、白玉兰、白皮松等古树十余株。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院内栽有百年桂花8-9株,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百年白皮松两株、罗汉松一株,另有80年桂花、白玉兰各一株。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花神堂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民传农历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为拜花神而建。原堂内塑有十二月令花神像。每年逢农历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开堂以祀花神。
楹联 青松寄志民安国泰 丹桂传情人寿年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花神堂后,是“恍对飞来”亭
楹联:盈盈一水山亭恍对 脉脉两情风月频传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得月轩东面浚池垒山,架水为梁,植以红莲,亘以长堤。一石一水,一亭一阁,尽皆成趣,前后历四十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建成二十四景。现凝和堂、花神堂后的荷花池,即当时所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绕荷花池一周:
凝和堂后西侧有涌翠亭
图片
图片
从涌翠亭向北,就是长堤,喜雨桥是座石拱桥,桥面石的两条飞龙栩栩如生,桥栏上两对石狮呼之欲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喜雨桥上东望,看小濠梁、迎曦亭、恍对飞来。桥西侧的南北小溪,即古殷家兜。
图片
图片
再向前是玉字廊
图片
图片
过喜雨桥转弯向东,在大假山下沿着荷花池北岸,有“小濠梁”亭。
南看荷花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继续在大假山下沿着荷花池北岸向东,前方是紫藤棚的北端,
图片
图片
是南北向的紫藤棚,
图片
图片
图片
紫藤棚中段西边,是面东的迎曦亭,在荷花池东岸。
楹联:朝迎万缕阳光生 暮盼一行仙雨回
图片
图片
图片
迎曦亭西望,喜雨桥和后面的得月轩,
图片
紫藤棚南端,一株二百年紫藤缠绕在棚上:紫藤,二百年,古树名木保护牌1372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旁边一株百年厚壳树,古树名木保护牌1112号,在恍对飞来亭东侧,上海仅有两株此种树之一,另一株百年厚壳树在亭林古松园与江南第一松(600年罗汉松)相伴(石头的古树名木保护牌拍糊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南,是接景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接景廊南端向西,是花神堂南的庭院(西通凝和堂),两月洞门:莺歌燕舞、俏梅劲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接景亭东,是牡丹园,
图片
图片
图片
有牡丹亭
图片
图片
图片
牡丹亭北,是放生池,光绪十八年(1892)建。历史竟然与朱家角放生桥有关。
图片
图片
放生池向东,有水月亭,这里原是50年代拆除前青浦城墙的位置。
东侧就是护城河,水月亭也是上世纪60年代从朱家角水月庵迁来。
面西的楹联:北望仲〇尊有道 西隣教祖论無為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侧的邀月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院内还有三株80年女贞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穿过邀月廊的月洞门,来到了北侧的听橹阁
图片
图片
“听橹阁”下:楹联 逆浪橹声传佳处 穿林虎影引遐思
在阁上听橹声: 楹联 暮色蒹葭外 秋声络纬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望窗外,
现在船都没有,那来的摇橹声?
图片
图片
图片
护城河上,环绕曲水园外的水面上,正在建新的曲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北,是机云亭,据说建亭是为了纪念晋代的陆机、陆云。
陆机、陆云的故里在小昆山,自称云间人,晋代属古娄县的华亭,当时根本没有“青浦”的地名,没有划入过青浦县界,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成了“青浦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亭旁有株百年枸骨,古树名木保护牌1150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东北是衍圣亭
南北朝时代孔裔南迁,其后裔在青浦有宅,
图片
图片
图片
此亭是从解放后已废的孔宅移建来的,被称为曲水园最悠久的建筑。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光绪三年(1877)编撰的《青浦县志》上的孔宅图
图片
从这里开始,沿着河边有条长廊一直向北,叫绿波廊,
目前工程中,不开放了。
根据护城河中的浮桥走向,将来绿波廊是浮桥走道的一段,大概晚上公园关门时,仍可在曲桥-绿波廊-曲桥上通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里已是绿波廊的北端,
图片
图片
图片
曲水园北端的咏真斋,2006年建,是曲水园最年轻的建筑。
图片
图片
图片
曲水园最北端的院子内,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壁有两株200年古银杏,古树名木保护牌0320,0321号,是曲水园最老的古树,据说建园前就已有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豢鹤轩回向南,豢鹤轩曾是城隍庙道士养鹤的地方。
图片
图片
图片
豢鹤轩向西是睡莲池的北岸。
清簌山房是曲水园北部的主建筑,看面前的睡莲池
图片
图片
图片
睡莲池原是古殷家兜东北端由河梢头形成的小湖荡。
南望清净的睡莲池
图片
图片
睡莲池原是古殷家兜东北河梢的小湖荡。
图片
图片
早莲花已绽放。
图片
图片
图片
睡莲池中间被曲桥将池一分为二。
图片
图片
图片
曲桥东堍,一株榉树在此已生长200余年,古树名木保护牌1032号。由一株80年(2021年确认)龙柏相伴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睡莲池的曲桥东南为镜心庐。面东,复建于宣统二年(1910)。
楹联: 野草闲花留春几日 苍藤古木眷意千年
图片
图片
镜心庐面东,是紫藤棚。
紫藤棚东,两株百年瓜子黄杨,古树名木保护牌0970号,1413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镜心庐内三间,是民俗收藏展示馆,
图片
图片
镜心庐后面西,是睡莲池的南半区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镜心庐正面(东)是紫藤棚,棚东面,两株百年瓜子黄杨,古树名木保护牌0970号,1413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睡莲池曲桥西堍,两株朴树屹立两侧,古树名木保护牌?号,还有一株80年香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沿着睡莲池西岸向南,是写意亭,里面有茶室(茗香楼),
图片
图片
图片
继续向南,又上曲桥,桥下即向南的殷家兜,来到睡莲池的南岸。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竹榭,向北面对的睡莲池。
楹联 举目卧波莲叶异常碧 回眸映日荷花别様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里原是幢楼房,古代读书人在此研读易经,称易楼,毁于火灾。
50年代拆城墙时,将西门城楼上的谯楼移建于此。
这是老照片
图片
周围种竹,故现称“竹榭”。
竹榭向南的一面。
楹联 榭内细研石鼓奇文 厅旁饱览竹林美景
图片
图片
图片
竹榭内摆设,云横嵩岭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竹榭的西侧,有株百年紫藤,古树名木保护牌1244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竹榭西南,向西是园西部的中间就是“石鼓文书艺苑”
图片
图片
图片
石鼓文书
石鼓系春秋战国时秦之刻石,距今二千七、八百年。沉霾累代。唐代初年才在陕西凤翔田野中被发现,计有十座石鼓。其上刻有迄今为止仍是独一无二的、美妙绝伦的文字,计有六、七百字。每鼓刻有一首类似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四言诗。自唐宋以降,韦应物、杜甫、韩愈、... ...等历代大学者、大艺术家,观石鼓惊叹之余,研究不辍,并著诗文赞颂,称其是“神物”,是“石刻之祖”,是“中国第一古物”,也是“人类独立、一无二的奇珍异宝”。
图片
原石鼓圣物,历经迁徒于大江南北,已渐至毁损,其上石鼓文亦剥落过半,现仅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内。
图片
本苑之石鼓,系参照故宫之原石鼓和参阅历代经典文献,精心刻制而成。仿其初貌,力求其真。
观察一下:选择这次2023年6月2日拍摄的两石鼓于2009年10月19日拍摄的对照:在露天情况下,经过十三年半,风化了不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石鼓亭、石鼓桥,
图片
图片
图片
院内向西,是曲水园的西大门,没有过去。
院内西北角,一株百年举树,古树名木保护牌1043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竹榭前,是睡莲池与荷花池之间的大假山,称为小飞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山腰的建筑:佛谷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假山及周围,共有200年桧柏4株,古树名木保护牌分别为0577号(北)、0578号(南)、0579号(东)、0580号(西)。
图片
图片
周围还有三株百年青枫,古树名木保护牌1141号、1142号、1143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株百年女贞在东山坡,古树名木保护牌1209号,1412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还有80年古树后续资源:枳椇、香樟、桧柏2、柘树,女贞、石楠等7株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还有一株80年桧柏生长在山上的位置(海拔)最高。
图片
图片
山顶的九峰一览
民国十六年(1927)邑绅张景周捐款修假山,并建三层高台,称为景周亭,曲水园亦易名中山公园。淞沪会战时,公园大部分被日机炸毁。
建国后重筑大假山,山上恢复景周亭,后改名九峰一览亭。登亭上,可一览远眺佘山、天马山、凤凰山、小昆山等“松郡九峰”,故名。
紫气东来沪渎风云呈眼底
瑞光西映淀湖烟霭敛胸襟
图片
图片
“九峰一览”亭楼上。
图片
图片
这是全园的最高点,过去凭窗了望可看到松江九峰。现在九峰早被远处的建筑遮盖了,而大树也把四周的园景都挡住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正规炒股理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