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惟深,宋朝诗人,早年便精研经学,在诗词创作上造诣颇深,凭借卓越的才学,一举夺得乡贡第一,声名远扬。
然而,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进士考试中落第后,方惟深坦然放下仕途之念,毅然回归田园,与弟弟一同躬耕陇亩,在青山绿水间追寻内心的宁静。
王安石是诗人尊敬的长辈,诗人曾游学于他的门下。熙宁九年,王安石因推行新法受阻,再次辞去宰相职务,退居江宁。
一日,方惟深去拜访王安石,却没有遇到他,心中感到十分惆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谒荆公不遇》诗。
后来,王安石偶然读到这首诗,瞬间被其文采与深情所打动,喜爱不已,甚至亲自将它抄录在自己的诗集中。
也正因为如此,这首诗一度被后人误认为是王安石的作品。
一首因不遇而生的诗,跨越时光,见证了师徒间深厚的情谊,成为诗坛一段动人的佳话。
展开剩余66%《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宋代〕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这首诗的大意是:
暮春时节,江水浩荡,水光接天,归舟浮在江面,似被四周的江水围抱着流去。两岸烟霭笼罩下的茂密春草,一片迷茫连绵恰似无尽的愁绪。
春风将柳絮吹得无影无踪,而我心中期盼的那个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此时,城头上的春日旗帜在夕阳的余晖中缓缓降下,仿佛在催促着白日离去。
这首诗题作“不遇”,所以将前往拜谒时的情形全部略去,单写归去时的失望无聊心情。
首句以“春江渺渺”描绘出一幅开阔而悠远的画面,江水浩荡,无边无际,给人以宁静而略带忧郁的美感。
“渺渺”写出了春江水面的辽阔,江面愈是宽阔,愈衬出船的渺小,又愈透出孤寂之感,这不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如同舟中也载着诗人的万斛烦愁。
次句将视线从江面转向岸边,以“茸茸”形容烟草的茂密与柔软,同时借烟草之愁抒发自己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愁”字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使得整首诗的情感色彩更加浓郁。
后两句诗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柳花被春风吹尽,象征着春天的离去和时光的流逝,而诗人等候的人却始终没有出现,这无疑加深了诗人的失落与哀愁。
末句“春旗催日下城头”以春旗和夕阳的意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春旗在晚风中飘扬,仿佛在催促着夕阳的落下,也象征着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此诗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渲染的苍茫迷离的氛围,无不渲染或反衬出诗人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这首诗采用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深得唐人风致。不愧是荆公的学生,没有辱没荆公的名头,完全可称得上是一位写绝高手了。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发布于:河北省配资正规炒股理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