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10月,山西滹沱河畔,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河面泛起一层层细密的波纹,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什么。
几个穿着旧棉军衣的士兵蹲在岸边,目光死死盯着河心。
河里埋着的不是尸体,而是十门完整的大炮。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这些大炮不是敌人扔的,也不是打坏了不能用,而是国军自己亲手推下去的。
这操作,简直让人忍不住想问:“这是啥脑回路?”
事情得从八路军129师第769团接到的一条消息说起。
消息说,晋绥军的炮兵部队在撤退时,把十门大炮全扔河里了。
更离谱的是,当时日军还在几十里外,根本没追上来。
这种“未战先弃”的行为,任谁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
于是,师部决定派人去看看,到底是真是假。
“真有炮?”769团三营营长半信半疑地问了一句。
“真的,河里,战前刚下的炮。”通信营的孙继争信誓旦旦地回答,“八八的都有。”营长一听,立刻拍板:“那还等什么,捞!”当晚,几百号人带着绳索、木排、撬杠直奔滹沱河。
河水冷得像冰,脚一踩下去,寒意直往骨头里钻。
但没人退缩,有人甚至脱了棉衣直接跳进河里,还有人解下绑腿当绳子用。
七五山炮还好,三四个人就能抬动,但八八野炮又长又重,得十几个人配合,一点点往上拉。
整整二十多个小时,十门炮终于全捞了上来。
士兵们冻得直打哆嗦,连说话都费劲,但眼睛却亮得吓人。
要知道,那会儿八路军连炮兵团都没有,能用的大炮更是少得可怜。
这十门炮,不只是装备,简直是命。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谁把炮扔下去的?
又为什么要这么做?
事情还得从忻口战役说起。
那场仗打得惨烈,国军和日军都死伤无数。
晋绥军和中央军联手,硬是顶住了日军整整一个月的猛攻。
但火炮打光了,弹药烧完了,阵地也快守不住了。
日军从正太铁路方向突破后,守军只能往太原撤退。
然而,中国军队打仗能守是公认的,但一撤就乱,这也是当时无法回避的现实。
通讯靠人送,命令混乱,部队一散就找不回来。
很多装备不是打坏了,而是撤不动,没人管,直接丢。
那支晋绥军炮兵部队就在这种情况下,决定把炮推入河中。
不是因为日军打到面前,而是担心再往前就拉不动,还不如先处理掉,不给敌人留下。
有人说这是胆小,有人说是无奈。
但站在那支部队的角度想,当时交通工具紧张,人力吃紧,火炮沉重,撤退路线又不明朗。
扔炮,确实是个不得已的选择。
不过,正是这个决定,让八路军捡了个“大便宜”。
捞上来的火炮,八路军并没有全部据为己有。
两门八八野炮被送回了阎锡山,这是规矩,也是尊重。
剩下的八门山炮则留了下来,成了后来组建八路军炮兵团的底子。
要知道,八路军那时几乎没有重武器,靠的就是人,靠的是灵活。
山炮一来,等于给了这支部队新的可能。
不是打仗靠炮,而是有了炮,能打得更准、更远、更稳。
这十门炮,后来再也没沉下去。
它们一次次出现在战场上,有的在平型关,有的在百团大战,也有的,后来就留在了原地,再没动过。
捞炮那天,河岸边有个四川兵,冻得嘴唇发紫。
他下水三次,最后一次上来时说了句:“这炮,不该扔。”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那八门山炮。
这句话,仿佛成了那十门炮的注脚,也成了那段历史的缩影。
回过头来看,这波操作虽然让人匪夷所思,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却也有其合理性。
晋绥军的无奈之举,反而成就了八路军的意外之喜。
这十门炮,不仅改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战局的走向。
历史总是充满了偶然与必然,而这十门炮的故事,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是当时的指挥官,面对同样的困境,你会选择扔炮,还是拼死一搏?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妥善处理。
配资正规炒股理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