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在明大概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前脚才在白宫笑脸相迎,后脚就被特朗普当众“打脸”。短短一周时间,事情陡然翻转,三百名韩国人在美国被铁链拴着押走,这对一个刚刚承诺大规模投资的盟友来说,几乎就是赤裸裸的羞辱。
消息是从佐治亚州传出来的。萨凡纳郊外,一个正在建设的汽车电池工厂突然遭到美国执法人员的突袭。规模之大,连当地人都吓了一跳。475名工人被当场控制,其中有超过三百人是韩国公民。美方宣称有人非法入境,有人签证过期,更多人干脆没有工作许可。特朗普拍板支持,理由是在打击非法移民,保证美国的就业安全。
问题是,这家工厂,正是韩国企业响应美国“产业回流”号召投资的重点项目。韩国方面自然愤怒。外交部当天就开了紧急会议,第一次官朴润柱立刻给美国副国务卿胡克打电话,请求美方说明情况并协助处理。总统李在明亲自下令,全力应对这起突发事件。
这幕情景,不免让人联想到几个月前的哥伦比亚。当时,美国同样以执法为名,将一批哥伦比亚非法移民粗暴遣返。哥伦比亚政府怒不可遏,直接拒绝遣返航班落地。结果呢,特朗普随即加征关税,附加经济制裁,让对方很快低头。这种将经济与执法绑在一起的做法,在特朗普的逻辑里再正常不过。
韩国却尴尬得多。特朗普口口声声要优先美国制造业,李在明偏偏选择“忍辱负重”,提出3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计划,希望借此讨好华盛顿。但得到的回报,是投资项目刚落地就被大规模抓人。这像极了请人吃饭,菜还没上齐,就被一巴掌拍翻桌子。
被捕的韩国工人遭遇的待遇,更让韩国舆论炸了锅。手铐、脚镣、腰链,一样不落,仿佛押送重刑犯。韩国媒体直言这是“屈辱”,认为美方不仅背信弃义,还在盟友脸上狠狠抽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对于美国来说,这场抓捕完全符合特朗普的政治需要。打击非法移民是他对国内选民的重要承诺,而这次恰好又发生在制造业回流的大背景下,可以一箭双雕。但对韩国来说,这意味着投入巨资建设的项目陷入停摆,与美国的政治互信也遭到沉重打击。
更微妙的是,这种冲击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赤裸裸的外交杠杆。美国用抓捕行动向韩国释放信号:不是光送钱来就行,还得听美国的规则。一旦不合心意,友军也会立刻被“修理”。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韩国的夹缝处境非常明显。它需要美国的安全保护伞,却又极度依赖对外贸易生存。李在明在访美时用尽外交辞令,姿态放得极低,就是想让特朗普松口,在投资和贸易上给韩国舒一口气。哪想,还没等成果显现,就迎来这种“下马威”。
在美国的非法移民结构中,韩国人本来就是少数。过去几年,大多数执法重心都对准拉美人群。这次突然大范围锁定韩国工人,用上如此严苛的铁链押送,很难说只是按本子办事。尤其是在双方刚刚谈完投资大单的情况下,这里面的信号味道更浓。
外交交涉持续了好几轮。韩国政府后来对外表示,这些被捕工人在走完相关程序后,将由包机接回韩国。但坏消息传出来,特朗普并不排除未来还会采取类似的突袭,以此在经贸谈判中继续加压。韩国多家企业已开始撤回派往美国的员工,原定的一些商务活动也无限期搁置。
这次事件,在韩国国内的震动非常大。一方面,它被称为李在明上任以来最严重的外交耻辱;另一方面,它也让不少人第一次直观地看到,靠近美国,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安全和尊重。朋友可以是战略资产,也可以随时变成筹码。
从更广的尺度看,这种处理盟友的方式,未必只针对韩国。类似的场景未来可能会出现在任何国家,只要和美国存在某种不对等关系,就可能突然被扯进政治博弈的漩涡里。光看这次的抓捕画面,就足以让其他盟友心里一紧。
对美国的敌人来说,威胁是眼前的;对美国的朋友来说,威胁可能藏在转角。李在明的困境,本质上是所有在美国体系里寻找机会的国家的困境。你享受保护和市场的同时,也必须随时准备支付额外的“政治成本”。
而佐治亚州工厂的工人们,大概才是真正无辜的一群人。他们响应国家政策出国务工,却在异国他乡尝到了被铁链束缚的滋味。那些曾经宣传中的“投资共赢”,在这一刻显得格外讽刺。
韩国的飞机最终会接他们回家。但在这条被特朗普粗暴开启的新轨道上,这段“盟友关系”还能往哪去,就不见得有人敢打包票了。
配资正规炒股理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